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流芳百世的却是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曾经对峙,而诸葛亮千古流芳,这件事理所当然。因为无论立功、立言、立德,诸葛亮都远远胜过司马懿。近若干年,网上掀起一股风潮,就是翻案。吹司马懿贬诸葛亮也是时髦之一。其中的鼻祖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的一本《司马懿大传》。可惜那本书水平实在太差,连基本史料都搞不清楚,居然写曹爽是曹操的侄子,年龄和司马懿差不多大……直到今日,网上吹司马懿的,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司马懿所在的阵营后来统一了天下,司马懿的孙子当了皇帝。拉诸葛亮出来和别人比儿孙,自然也是杀猪者常用的手段。当然,司马懿本人是一代枭雄,军事、政治才能都是相当出色的。只是和诸葛亮相比,他确实各方面都还存在差距。而中国人论“千古流芳”,除了能力和地位,还需要看忠义道德。这方面,司马懿就更不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了。咱们就从中国传统的“三不朽”(立德最高,立言次之,立功第三)上说吧。从“立功”来说,诸葛亮的立功,主要是对当时已经衰微的汉室,挽狂澜于既倒。在诸葛亮出山前,人人都说汉室将亡。宗亲刘表、刘璋,虽然割据一方,但都死气沉沉,看不到能够抗衡曹操的希望;唯一积极进取的刘备则是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半生奋战无立锥之地。诸葛亮207年一旦出山,为刘备制定了有效的战略规划,据荆南,取西川,219年时已经在汉中逼退曹操,实现三分天下。此后,因为关羽和刘备的失误,导致蜀汉风雨飘摇时,又是诸葛亮联吴南征,辅佐幼主,使得蜀汉得以延续四十年寿命。值得一提的是,蜀汉虽然名义上在三国中最先灭亡,但却是三国中朝政最稳定的一国。魏国自曹睿死后,皇帝大权早早旁落成为傀儡,东吴也有孙亮被废的劣迹,唯独蜀汉皇帝始终为尊,朝廷内斗很少杀人。这不得不说是诸葛亮打下的根底好。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对于今人来说,汉朝不过是几十个王朝之一,更替本是常事。但从历史角度来说,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得到多数人拥戴认可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并未能收复人心),当时已经延续四百年。在乱世里,“兴复汉室”是很多人恢复和平的理念所在。因此诸葛亮使得汉室在西南一隅延续数十年,在当时确实是很大的功劳。而比诸葛亮年长2岁的司马懿,他的立功就没法和诸葛亮相比了。当诸葛亮为刘备规划战略三分天下时,司马懿仅仅是曹魏集团的二代幕僚,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在曹丕和曹植争夺嗣子时站队曹丕,博取曹丕“四友”地位,并借机在曹丕称帝后成为曹魏的重臣。曹丕时代诸葛亮东联孙吴,南定四郡,消除蜀汉速亡的风险,司马懿只是与东吴打了无关痛痒的战役。曹叡时代司马懿确实有很多功劳,诸如克日擒孟达,千里定辽东都是很漂亮的战役。但就在这一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的231年直接交锋却是惨败。现在好些人在网上辩解,或说司马懿故意不和诸葛亮决战,免得灭了诸葛亮自己鸟尽弓藏,或说司马懿本身有优势所以坚守不出即可。在他们看来司马懿真是智珠在握,连龟缩都龟缩得这么有远见。可惜他们都忽略了司马懿不是一开始就龟缩,而是在231年信心百倍出战,被诸葛亮打得满地找牙之后,234年才学乖了龟缩的。从立言来说,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名篇,激励后人。诸葛亮自己的人设,并非一个文学大家。所以他应该没有刻意进行文学创作,现在他流传下来的诸葛亮文集也是杂驳得很,什么都有。陈寿给司马炎贡献诸葛亮文集时,还要专门解释下,说诸葛亮文字比较琐碎,因为他主要交代事务,读者群文化水平不一定高,不能写的太绚烂。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有《出师表》流传千古,历来文人志士,都爱读出师表、写出师表。此外,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都是言简意赅的名言。相对而言,司马懿存活的年岁比诸葛亮要多十几年,他在世时的繁忙程度应该不如诸葛亮,他后世孙子当了皇帝,按说对爷爷的言行整理应该更详尽。可惜,好像也没有因此流传下太多的名言来。对古人而言,所谓“立言”,其实并不只是计较文学才能的高下,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争辉。这一方面,诸葛亮完胜。最后看立德。诸葛亮鞠躬尽瘁,为万世楷模。诸葛亮的才能固然出色,但与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诸多能人相比,未必有都么出奇。但他身居高位多年,德才合一,忠心奉国,这一点可算首屈一指。就说三国中,不少明君和贤臣,比如曹操与荀彧、孙权与张昭,最后结局如何?相比他们,诸葛亮和刘备推心置腹,更为难得。三国中还有权臣和幼君关系,如孙峻和孙亮,司马懿和曹芳……这么比较,诸葛亮和刘阿斗更是绝无仅有。手握大权,而不生异心;国政在握,而家无余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历史上能当此八字的,唯二人而已。因而,诸葛亮不但在当世,在蜀汉得到崇敬,即使在后世,在敌国对手眼里,他也颇受推崇。诸葛亮死后三十年,蜀汉即灭亡。统一天下的是晋朝。晋朝是从魏国“禅代”而来,以魏为正统,蜀汉属于“对抗历史潮流的反动派”;而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当初和诸葛亮对打过两次。晋朝对这个“敌人”的评价,却多是褒扬之词。西晋初年,谯周的学生陈寿编写三国历史。他专门给晋武帝司马炎上了个折子,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在里面把诸葛亮猛吹了一通。他对诸葛亮的描述简直到了肉麻的程度。这可是晋朝官方历史学家陈寿在对西晋皇帝讲故事啊。从中也可看出晋朝官方对诸葛亮的态度。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另一位袁准,担任晋朝的给事中。他在《袁子》中专门写了长篇大论,不遗余力地赞美诸葛亮,还就质疑诸葛亮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公元4世纪初,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参观了诸葛亮的故居隆中后,专门立了一块碑,并请文士李兴写了碑文,前面描述诸葛亮的功绩,后面更是大呼“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异世通梦,恨不同生”,甚至祈祷“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於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魂而有灵,岂其识诸!”希望能够和诸葛亮的灵魂交流,其敬仰之情,溢于辞表。这些晋朝官员,都是把诸葛亮当做偶像的。晋朝统一后,很快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以及长久的南北朝分裂对峙。在这华丽的血腥时代中,争权夺利、背信弃义、翻脸噬主、涂炭人民都成为常态,诸葛亮这样道德楷模就更加反衬出神圣祥和。前秦皇帝氐族人苻坚与他的汉人谋士王猛推心置腹,他们就自比为刘备、诸葛亮。
对封建帝王而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能力又忠心,居高位而不谋私利,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良臣。对士大夫阶层而言,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抱膝草庐,啸傲风月,最终挥斥天下,虽大功未成,而名垂宇宙,堪称是读书人的偶像和楷模。对广大老百姓而言呢,一个长于治政,执法公平,而又两袖清风,为国尽忠的丞相,当然是可亲可敬的。这么着,在三方面的合力下,诸葛亮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光辉。在明朝的历代帝王庙中,一共祭祀30多个帝王,配飨30多个大臣。其中三国的,君主一个都没进去,大臣就进去一位诸葛亮。到了清朝初期,将帝王数精简为21个,大臣增加到41个,三国依然是皇帝一个没有,大臣有个诸葛亮。甚至诸葛亮原本并不特别突出的军事能力和地位,也在后世逐渐提升。公元674年,唐高宗准备比照孔夫子的“文庙”,来建立一个“武庙”,把历史上的军事家都给祭祀一下。选定的庙主“武成王”是传说中兴周灭商的姜太公,又从历朝选了10个人来分列两边。这10个人包括:春秋战国时的孙武、田穰苴、吴起、乐毅、白起;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以及唐朝的李靖、李勣。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唯一代表,得以位居其中。那么司马懿在立德方面呢?乏善可陈。司马懿自己,包括后来的晋朝皇室,在人设方面一直还是按“曹魏忠臣”在描绘这位枭雄。司马懿掌权期间,确实做了不少对魏国有利的事情,治政、治军、选拔人才。但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却早早毒死了自己的原配妻子夏侯徽。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之后,违背当初指着洛水发下的誓言,大肆抄杀政敌满门,使得蒋济等原本支持他的曹魏元老为之气塞。而他身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的种种表现,废曹芳,杀曹髦,更是将这个家族的野心与狠辣暴露无遗。总不能说,儿子有才就是你司马懿教育有方,儿子不忠就不管你的事,对吧?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差距吧。司马懿及其子孙做的事,前有曹丕开先例,后有宋齐梁陈依瓢画葫芦,没啥稀罕。当世一时爽,后世也不过供人笑谈;诸葛亮做的事,前有霍光,后有张居正,最后都是死后家族被清算,只有诸葛亮例外。不但名满当世,更名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