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宁愿自杀式单身,也不想英年早婚



单身,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已经不算个大事了。


大大方方自嘲为“狗”,每天因为别人的爱情“酸成柠檬精”,已是常态。


嘴上说着要谈恋爱,可当别人对自己发出邀请,却像只炸毛的猫一样立即躲开,也不少见。


博主@语文指挥中心 将这些“症状”概括为:




 

社交局限在熟人圈里,不愿迈出去一步,自己隔绝了一切可能,所以称为“自杀式”。


对爱情时常有各种幻想,又拒绝真实的恋爱,没有勇气去亲自体验亲密关系;


可能很宅,对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不甚关注;


爱情上的“能量补充”,主要来源于每日服用“狗粮”、嗑CP发的糖,以及各类恋爱游戏……


“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是对这群人最准确的概括。

 




“请你们务必幸福,我就不冒险了”


“我可以单身,但我粉的CP一定要结婚。”


“今天也是为别人的绝美爱情流泪的一天。”


明星组CP、网红直播恋爱、朋友“秀恩爱”、爸妈来“虐狗”……


如今的年轻人,似乎动动眼睛敲敲键盘,就能获得对完美爱情的满足感。


 面对七姑六婆的灵魂质问,我们早就学会了稳如泰山 / 社长制图


某短视频网站白皮书暴露了“云恋爱”的一些真相:


2018年,情侣类大V博主的广告营收,占据所有类别的15%,仅次于搞笑段子类、美妆类博主。


“看别人谈恋爱”成了普遍需求,“饭CP”的人无处不在,大家开始乐意做一只“恋爱寄生虫”。

 

在作者和编剧们明明白白的安排下,围观他人的恋爱,根本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处理恋爱琐事,就能在代入中完成


社长的朋友很有心得:


“自己恋爱肯定有苦有甜,看别人谈恋爱,可以只看甜的。


换成自己,想要在现实生活中要去谈一段只有甜的恋爱,怎么可能?”

 

而且,还有PS、视频剪辑、“爱豆微博生成器”等工具,满足对爱情的各种幻想。


没有“糖”,就自己创造“糖”:




诸多爱情相关的节目,也给了人们一条获取“爱情能量”的路。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曾在中国红极一时,节目里嘉宾灭灯、牵手、失败,都牵动着观众。


近两年,有许多节目直接把夫妻情侣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荧幕。


去年热播的《幸福三重奏》,新婚小两口福原爱和江宏杰因为聚少离多,在节目中难得有了相处时间,多数时候都甜甜蜜蜜,一言不合就亲亲抱抱。


大S和汪小菲结婚已经八年,生活和谐安稳,夫妻互相迁就包容的日常也让许多人移不开眼。


年过40的陈建斌蒋勤勤夫妇,则因为搞笑、佛系、悠游自在的老年,又火了一把。

 


 

“看别人谈恋爱觉得特别甜特别羡慕,一轮到自己就立马回避。”


可是,别人的“糖”虽然好,总有些时候没法拯救自己的孤单感。


这届年轻人的情感状态,让人无力又无奈。





为什么年轻人会“自杀式单身”


这代人对爱情的想象,常常从年少时就埋下了种子。


《情深深雨蒙蒙》,为书桓和依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后来觉得那是脑子进的水)。


《傲慢与偏见》,为伊丽莎白误会达西先生捶胸顿足。


《天龙八部》,看到扮成段王爷的阿朱被乔峰一掌打死,也跟着肝肠寸断……

 



羡慕影视剧里的爱恨情仇,肩绕卷筒卫生纸就觉得自己是被杨过深深爱慕的小龙女,手持咸菜缸便觉得自己是护着小倩的宁采臣。


未曾真正品尝爱情的人,只能通过屏幕和书页来理解什么是爱情:


轰轰烈烈、撕心裂肺、爱恨交织、必要时可能还要上刀山下火海……


哪怕已经明白了很多故事都多少带着些“三观不正”,心里也依然会坚持年幼时对爱情的看法:


它艰难,但美好。


而长大成人后,那些真实的感情、关系,甚至比文艺作品里的更复杂。


所以许多人望而却步:


1、对付出的恐惧,让我们不敢走进亲密关系


年少时,没有经济压力,不用为生计烦恼,喜欢就是喜欢。


成年后,经历了、看到了那些奋不顾身结果一无所获、两情相悦却败给现实的爱情,幻想破灭,现实排在了爱情之前,渐渐就会谨慎起来。


于是每一次感情开始前,都有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

 

主持人钱枫谈到自己的恋爱观:


“都防着、怕受伤,爱情是感性的、冲动的,越理性越找不到。”



在一段随时可能结束的亲密关系面前,每个人都会犹豫不安。


这种不安全感,源于人对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恐惧。


经济学上,把为了完成一件事情而必须付出且不能收回的成本称作“沉没成本”。


恋爱中,所付出的那些时间、讨好对方的精力、共同生活花费的金钱,都是“沉没成本”。


当感情走向尾声,收回一颗真心容易,但这其中真真切切的付出,却永远无法收回。


2、对完美对象的幻想,让我们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此外,对恋爱对象期望过高、对自身认知不清也是原因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备受观众喜爱的王子/公主爱上普通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幻想的可能:


即使我只是一个平凡人,也可以拥有完美的另一半。


某情感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范阳君说,相亲市场上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律”:“7分的人认为自己8分,想找9分的”。


美国作家柯莱特·道林提出过一个“灰姑娘情结”概念:


因为对自我独立的畏惧,而渴望被他人(尤其是伴侣)照顾。


当一个人把“生活变好”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努力和建设时,会越来越深陷入挑剔别人、高估自己的“单身诅咒”中。


许多人说起对另一半的要求头头是道:


难以容忍对方的一丁点缺点,却允许自己也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 


自己只是长相普通,却期许另一半有“高颜值”;


自己收入平平,家境一般,却希望对方很有钱......


当发现自己的条件还不够与心目中的完美对象相匹配,又“不愿将就”时,单身,似乎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3、喜欢独处,不想被管束


社长询问了几位单身的朋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


“陪女友逛街还不如去开黑,玩游戏还不用被管束。”


“谈过,两个人从来不在一个频道,谁也不想迁就,找个兴趣一致的太难了,还不如自己玩。”


“上一天班就已经耗完所有精力了,还要打起精神去面对另一半的各种要求、考验,做不到。”


……


对他们而言,独处的自在,远比陪伴来得“诱人”。


一个人就可以过得不错,省去了交友、互动、处理琐碎的关系的麻烦,还要恋爱做什么?


4、生活的压力,让人欲望降低


“丧尸系青年”火过一阵子,这类年轻人的特征是“活得像行尸走肉”:


工作按部就班,麻木,没有斗志;


生活将就即可,吃穿住用都没有过高要求;


对异性兴趣渐减,喜欢独处,不想结婚生子,宁愿孤独终老……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里指出:


“所谓低欲望社会,就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新世代不愿再背负风险和债务,丧失物欲、成功欲、结婚欲、生子欲、甚至是性欲。


远离时尚、远离名牌、远离买车、远离喝酒、甚至是远离恋爱。”


武汉科技大学调查了一些人的“职场行为与疲劳状况”,发现超过八成的职场人都处于过劳状态。


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双重压力。


也有许多人,入不敷出,工资无法满足日常所需,只能一再降低标准。


爱情,说到底还是一种“奢侈品”,需要“心有余力”。


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在勉力支撑,哪有余力去负担别人的生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pi.xcz.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