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这一首词,必须结合一段史实与一首词来读。建炎三年,金兵攻入江西,隆裕太后被金兵追至造口,形势危机之下,以致于舍舟以农夫并肩而行,其狼狈之态,莫可名状。四十七年后,词人任江西提点邢狱,途径造口,回想起当初北宋朝廷被金人侵略之奔波惨状,内心之沉痛郁结无法言说,乃赋此词。此外,要准确理解词人的创作心境,还要结合岳飞的《满江红》来读。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掠徽钦二帝北去,此为北宋军民之奇耻大辱,由此激发出南宋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之抗敌决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所传递出的羞辱痛恨与奋发进取之精神,在这首《菩萨蛮》中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从远处之郁孤台着笔,词人此时身在造口,但视野却远及郁孤台以及郁孤台下之清江水。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方向。郁孤台代表着北望神州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正寄托着词人的沉郁寂寞之志。此外,将绵延不绝的江水与南宋军民的国家灭亡之痛联系起来,形象而贴切,悲痛之情喷薄欲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由近景而远景,由写景而抒情。抬头远望西北长安,可惜被无数崇山峻岭遮蔽。此处“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梁。此时汴京已经被金人占据,词人有家不能归,其国破家亡之感愈发强烈而沉痛。
下片则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明为写景,实则比兴,托物以明志。过片“青山遮不住”,呼应上片之“可怜无数山”,为郁闷愁结之情涂抹上一丝亮色。“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则化用唐人李商隐“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之句意。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词人宽慰自己,即便被无数青山遮住了,但依然挡不住清江水奔腾东流而去。此处,词人写郁孤台,写青山,写清江水。表面上是“借水怨山”,实则抒发词人内心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遗憾,以及对收复河山的深深期盼。可是,收复旧河山又谈何容易?当夕阳的余晖残照在词人身上,让他不禁感慨万分,万般愁绪聚于眉端,唯有寄望于深山那“咕咕”的鹧鸪声能暂时缓解吧。然而,凄厉的鹧鸪声能让词人迂缓满腔愁绪吗?非也。正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寄希望与象征愁怨的鹧鸪声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不正是愁上加愁吗?下片潜气内转,几度转折,将词人无法排遣的愁绪展现的惟妙惟肖。
关于此词格调,清陈廷焯《云韶集》:“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不过,此“血泪”,此“痛哭”,并非以浓笔重抹,而是用淡笔勾勒,清空雅丽,不瘟不火,去有蕴藉深沉,促人深思,这或许正是此词自成高格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