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的题目是“滁州送范倅”,是辛弃疾任滁州知州时所作,而范倅是滁州通判,任期以满将回乡,分别之时,辛弃疾写了这首词送别他。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宋代: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词一开篇便感慨无限,以“老”字来形容此刻的心情,其实此时词人才三十三岁,“老”并非年龄,而是心态。辛弃疾自北而南,已有十年了,但遥望北地,收复无望,遂心志渐老。因此,不免情趣减少。“怯流年”呼应“老”字,心意未遂,害怕时间不等人。分别之际,想到过几日便到中秋佳节,但终有圆圆明月,而人却天各一方,不得团圆。又想到无情的江水,只知道伴着秋风送鬼船。这里一句怨月圆,衬托人不圆;一句怨水无情,衬托人有情。无情之物,也因词人之情而有了感情,与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同工异曲之妙!“莼鲈”用的是晋朝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中菰菜鲈鱼的故事,后世用“莼鲈”来雅称去官归乡。词人想到范通判归家后享受美味,与儿女深夜畅谈的温馨场景。
下片纯是词人的想象。范通判期满归乡,不用脱下行装,正好可以赶到朝廷的应诏,此时正是朝廷招贤纳士之际。词人想象范通判被重用,留在皇帝身边负责查看诏令,更希望他被派到边疆筹划边防大事。接着更近一步,若范通判去做了“筹边”。“长安”本是汉唐都城,这里用来代指南宋都城临安,因词人任知滁州,曾在临安任过职。都城里的故人若问起我,请代我答复他们:我依然如在临安一样常常借酒消愁。恢复大业无望,而自己却滞留滁州这个弹丸之地,无以遣闷,只能借酒消愁。“秋霄落雁”,指的是《战国策》中更赢拉动弓弦便使大雁落地的典故,词人用来感叹自己醉梦中也能张弓惊落空中的孤雁,可现实却是渐“老”于此。
这首《木兰花慢》,是即事叙景,尤其是下片,层层递进,递进中又带转折。明写自己送别友人之深情,却笔笔暗寓自己穷老于此而无望于恢复大业,在对比,衬托中,时见蕴藉情思,诚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