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醉酒之作,语言畅达,格调超逸,暗含超然旷达的人生哲理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本词正是作于谪居黄州期间,雪堂夜饮醉归,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苏轼一首醉酒之作,语言畅达,格调超逸,暗含超然旷达的人生哲理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一首醉酒之作,语言畅达,格调超逸,暗含超然旷达的人生哲理

上阙写东坡醉酒夜归临皋的情景。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交代了酣醉的时间和地点,“复”字写出了作者纵情饮酒,豪兴淋漓,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如此反复。醉意朦胧之间,沿路归家,“仿佛三更”,难辨时间。接着营造了一个恬美的环境,早已沉沉入睡的家童,鼾声如雷。连鼻息都能在宅子外边听到,更衬托出夜晚的宁静。此时的敲门声在这宁静的画面中显得格外刺耳,家童却依然沉醉梦乡,无人来应门。也罢,深夜归来无人应门,竟然没有影响作者的心情,反而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此处足见作者的潇洒和豁达。“倚杖听江声”,醉听江水声,心中自然是万千感慨,百感交集。

苏轼一首醉酒之作,语言畅达,格调超逸,暗含超然旷达的人生哲理

下阕抒情,寄托对写意人生和自由人格的追求。“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此身非我所有,透露出身不由己的无奈以及空有才华,壮志难酬的心情。“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滤营营”。营营,指纷扰世间。何时才能抛却尘世功名利禄啊?“夜阑风静縠纹平”,水中风尽波平,不仅是指眼前的景致,也是心境,带着这样旷达恬淡的心境,真想驾一叶扁舟,从此浪荡江河之上,融入自然之中。

苏轼一首醉酒之作,语言畅达,格调超逸,暗含超然旷达的人生哲理

全词意境深远,蕴含哲理,表现出作者的真性情,表达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超脱于世的愿望。“乌台诗案”对作者打击很大,这首词中化用庄子的话,也表达了出世的思想。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之下,他却依然豁达开朗,反思自身的遭遇,渴望自由自在的人生。全词语句不加雕饰,真诚质朴,好似天成,而通俗字句中又暗含超然旷达的哲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pi.xcz.im/lishi/2018/1212/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