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余杭人,身世不可考,大中以前在世,诗传于世仅《春怨》一首。
《春怨 / 伊州歌》
唐代: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记录了以为思妇春日睡醒时的一段愁怀离绪。这愁绪是由黄莺引发的,诗境便围绕黄莺展开。首句“打起黄莺儿”如奇峰突起,造成一个悬念。尽人皆知,黄莺本是春天的使者,它飞来发去,为春天唱着赞歌,十分逗人喜爱。今天偶尔停在这位诗中人庭院的树枝上,既无老鹰捕捉小鸡的歹念,又不似乌鸦预示什么不详,可以说哪一点也不会惹着谁,而诗中人却要“打起黄莺儿”,真是太不尽情理了。
于是第二句作出解答,其所以要把黄莺打起,并不关来意善与不善,目的是为了“莫教枝上啼”。这样的回答更让人感到奇怪,因为黄莺的叫声绵蛮娇婉,历来以动听著称。人们不禁还要疑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悦耳的莺啼不听,难道要听那难听的乌啼不成?
第三句又作出了解释,“莫教啼”仅仅是怕“啼时惊妾梦”,并不关悦耳不悦耳的事。但读者自然不能满足这一解释,会进而疑问:该不会是韦应物《听莺曲》中所说的“懒妇梦”吧(韦应物有谁家懒妇惊残梦一句)?
诗的最后一句说的明白,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唯恐“不得到辽西”。“辽西”,辽河以西,在今天辽宁省西部;是诗中女子所思念的人的居留地。至此,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位征人的妻子,她朝朝暮暮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关山阻隔,会面无因,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偶尔一见。因此她的“打起黄莺儿”的念头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切同情。
这首诗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了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黄莺打起,而诗人却到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以倒叙代替平铺直叙,使小诗有了句句设疑,层次重叠,曲折顿挫的特点,同时又有词意联属,环环相扣的连贯气势。王世贞说这首诗:“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