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拜访好友李凝,为他居所的幽静所打动,兴之所起,写下这首名篇:
《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周围似乎没有什么邻居,铺满杂草的小道幽静曲折,弯进了小院。院内大概久无人迹,野草丰张,林木葱郁,青苔漫布在山石上,树上的莺雀也快乐地不断啼叫。这种清幽的环境,正是适合休闲居住的好地方。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妙就体现在“敲”字。试想,月色朦胧的夜晚,万籁具寂,僧人来访,几声咚咚的敲门声,突然惊醒了池边树上夜宿的鸟儿,它们惊恐着扑棱棱地飞了一圈,发现原来是一场虚惊,随即返回巢中,继续它们的好梦。由静到动,再返回静,都是由“敲”生发,并以此更加衬托出李凝居所的幽静。传说,贾岛曾经在“推”和“敲”的选择中煞费苦心,冲撞了京兆尹韩愈,从而衍生出一段文坛佳话。仔细思量,若是用推,一来声音粗长,即使惊觉鸟儿,也不易观察它们的动静;二来主人隐居环境的清幽感遭到破坏,不利于照应题目中的“幽”字。
首联交代了百日里李凝居所的环境,颔联两句写夜晚的幽静,颈联的景色,是诗人对月光下荒园风物的描写。即是荒园,其中景物久未经人工整理,故曰“野色”。桥下必有溪流,溪流两侧景色迥然有异,诗人用“分”表现桥两端的不同风景。“移石动云根”,本指天上流过的云彩,在朦胧的月色下将阴影投射在重重叠叠的山石上,容易造成错觉,仿佛石头在移动。诗人巧妙遣词设句,故意颠倒来讲,移动的石头触动了云脚,故使云彩在流动。如此处理,比起单纯的平铺直叙,更显得奇崛有致,越发增添了新鲜感。
末联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此幽静的景色,自然使得诗人流连忘返,现在要暂时离去,不久之后,我一定还要来享受这里的幽静。“不负言”,采用拟人化手法,即绝不辜负我的誓言,是诗人对景物的盟誓。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贾岛诗歌的特点,注重推敲,设景清幽,造句奇峭,尤以颈联最为难解,众说纷纭,均有未安,这里聊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