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天宝初年,唐玄宗热衷开疆扩土,边境战争不断,李颀这首《古从军行》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古从军行》
唐代: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前两句以时间,空间的推移写征人的日常生活。白日、黄昏,代表时间的流逝;登山,饮马,表明空间的转移;烽火、交河,说明边庭烽烟战事。烽火是古代预警入侵的信号;交河在今天新疆吐鲁番以西。从清晨到黄昏,从登山望烽火到河边饮马,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展现出广阔的边庭。
第二联则从客观描述走近征人的内心世界。刁斗是古代部队宿营时报更的,也用来在夜间行军时保持联络。顶风而行,身负重荷,口不能言,征人行军之难可想而知。公主琵琶,笔墨在虚实之间。汉代细君公主出嫁乌孙国,马上乐队沿途奏乐为她解忧,可是塞外的音乐如此令人惆怅,解闷的琵琶怎么能真正消愁呢?此处或闻琵琶之声,更多的意旨却是落在心情幽怨的类比上。
第三四两句着重描写征人生活之艰苦。荒凉的广漠,气候恶劣难耐,种种苦况,诗人不是直接发表意见,而是通过对比层层揭示。首先是直描,荒凉万里,雨雪不断,整个大漠都被风雪笼罩。接着写即使居此处的胡雁,胡人都忍不住哀鸣,流泪,更何况是汉人驻军?夜夜哀鸣,双双落泪,叠词起到的强化作用将这种苦寒境况更推进一层。
最后四句转而写征人对于征战的感受,“闻道”句用汉武帝的典故,其实,李广利奉命出征西域,因粮食匮乏要求回师休整,汉武帝派人拦在玉门关,不准其回国。正是由于皇帝的旨意,将士们才不得不在外苦征,年年征战,死在塞外的将士只有把尸骨抛在关外,而战争付出了这么多生命的代价,得到的却是塞外蒲桃从西域今入汉朝。一个“空”字,把作者的态度明确表现出来,可谓意在言外。
唐诗中批判唐玄宗晚年好战劳民伤财的作品也不止这一首,比如杜甫的《兵车行》里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并且直接把矛盾指向最高统治者,和李颀这首《古从军行》有异曲同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