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而思乡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共同的情思,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也是其中的名篇,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写明月升起,回应“望月”的诗题。起句看似平淡,毫无点染,如脱口而出,却展现了一幅深邃、宏阔的景象。用“生”而非“升”,仿佛明月自海中缓缓吐露,写出大海包孕之态。下句的“共”字把天各一方的思绪联系在一起,于是自然而引出各在天涯的情人,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对月怀远,通宵相思,又不能相见,难以入睡,故而有“怨”。怨天涯路远,怨情人分离......以怨字为中心,夜色、月光、情人都笼罩在惆怅之中。三四句用流水对,以“情人”联结“相思”。“遥夜”呼应“竟夕”,上承起前两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久久不能入睡,是烛光太耀眼了吗?于是把烛火灭掉,但依然清辉笼罩,甚至更加明亮,索性披衣出户望月。“披衣觉露滋”不仅是说露水湿透了衣服,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表明时间在流逝,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第五六句纯为叙事,一个满怀心事,坐卧不宁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平直叙述中传达出曲折的思念之情。
因为怜爱这皎洁的月光,于是想要满满地捧起,送给远方的情人,然而“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相思难寄,只好返身入户,寄情于梦中相会。
全诗以月生为起,以还寝作结,完整的叙述了望月,怀远的全过程,可谓起结圆满。作者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流畅悦耳的音调,景中含情,诗境清新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