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自愿调任地方做官,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醒来后写下了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代: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只见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清静无限”既是描写无限清幽之景,也是抒写作者的心情,融情入景。这一句从大处铺写,极言其“清”。接着景由大到小,由静变动,鱼跃曲港,露泻圆荷。其声音清晰可闻。这三句以动衬静,更显得秋夜的寂静。“寂寞无人见”一句为妙语,那一夜没有月亮,又哪里没有美景,但少有心人如诗人呀。
“紞如”“铿然”传达出的声音中包含震撼人心的力量,犹如佛教中能敲开心门的钟声梵音。“黯黯梦云惊断”,里一个惊字,分明是为鼓声,落叶声所振,然而惊我的声音究竟是楼外传来或者是梦中所闻呢?若梦若真,叫人难辨虚实。好梦难圆,难民惆怅若失,才有了寻梦的举动。但词人踏遍了小院,也只能看到茫茫夜色了。
多年的外地为官,天涯飘零,身心已经很疲惫,怎么会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然而欲归无期,何处可述衷肠。词人身在燕子楼,想到楼中的往事,幽情难已,发出了“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感叹。世上万物瞬息生灭,本就无常。古今如梦,世人看不破欢怨之情,沉迷梦境,何曾醒来,可叹可叹。然后词人的思绪从燕子楼转到了黄楼,由今日思及来人。黄楼是苏轼为了纪念治理黄河水患成功而建的,词人想象他日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就和今天自己见燕子楼思念盼盼一样。这时候词人的感慨已经推向人生宇宙,故获得心灵的超越和脱俗。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