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曾任密州知府、湖州知府、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代表。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苏轼任密州知府时所作的一首咏中秋节的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咏中秋节的名作,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苏轼这首词所受的推崇程度之高。词前小序指出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中秋节,是为了怀念弟弟子由所作。
上阙望月,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词人举起酒杯对着苍天发问,追溯月亮的起源,并不是苏轼独创,屈原的《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等已开其端。接着苏轼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广寒宫,因此发出了“乘风归去”的想法,大概词人心中想我本是仙境中人,安能久居凡间?仙风道骨本来就是他的本性,我国历来有品评人物风流之风尚,若东坡者,当属仙品一流,黄山谷将其比之为谪仙不为过也。然而苏轼终不能和陶渊明似的毅然归隐,他说仙境虽好,但高处不胜寒,不是久居之地,似乎有意挑出仙境的不足,以坚定其仍然留着人间的决心,并且苏轼终其一生也没有归隐。
下阕怀人,苏轼和兄弟苏辙手足情深,这时候苏轼和弟弟已经七年没见了,虽然自动请求调往离弟弟任所相近的密州,但相见的愿望还是没能达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下句诗人质问月亮,为何偏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显得圆满的样子?平添离人多少月圆人不圆的惆怅。但词人并没有被这种惆怅所笼罩,他笔风一转,说道人世之有悲欢离合,就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古就有的事,何必耿耿于怀?最后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兄弟虽然不能相聚,但能千里共赏一轮明月,就已经足够了。
这首词想象浪漫,感情真挚,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又能以理智达成和解,顺畅一气,境界豁达。苏轼极其善于自我安慰,虽然饱受挫折,但却没有因此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温和厚道,这也是千百年来他受人们喜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