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头带德国造M1935钢盔、肩扛德国造1924年式毛瑟步枪或捷克造ZB26轻机枪、身穿黄绿色驼绒夹衣军常服(春秋季)或草绿色卡其布衫军常服(夏季)、腰佩铁制饭盒水壶及防毒面具的军人形象,代表着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精锐。由于这些部队配备造型独特的德式M1935钢盔,并使用德国军队的制式武器,他们又被赋予了一个新名词——“德械师”。需要指出的是,佩戴德式钢盔的部队未必是德械师,如宪兵部队就佩戴德盔。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还赠送一批德盔给晋绥军。
严格来说,“德械师”只是一个代名词,其真正的称呼是“调整师”,这是国民政府为了应对中日战争而做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设想,调整师应在1939年之前完成60个师的改编工作,这60个师在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以及德国装备的武装下,将承担起抵御日军侵略的中坚力量。其中,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改革中国军队的军制和装备。
汉斯·冯·塞克特
鲍尔在1928年北伐胜利时向蒋介石提出《改组中国军队的备忘录》,改革了中国军队的中枢指挥体系。继任团长格奥尔格·魏采尔将军则在1933年提出了《关于整理中国陆军的建议书》,他的重点是改革军官的培养制度,使当时的中国军队完善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的专业培训,并推动中国装甲兵的发展进程。而真正推动中国军队改革的,则是第三任团长汉斯·冯·塞克特将军。
塞克特在一战期间,是德军总参谋部“少说多做”的标杆性参谋人员,也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十万陆军”的缔造者,在改编、精简军队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塞克特到任时,就向蒋介石分析了当时中国军队内的种种弊端,他认为中国军队“人浮于事,差强人意,装备落后,官兵素质低劣,陆军高级指挥所缺少之要件太多,无训练完善之参谋团”,他建议应该立即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并主张首先裁汰那些只有理论而无实干的“无用军官”,随后成立一个高级教导队,招收高级将领学习新式练兵之法。塞克特同时还提交了《陆军改革建议书》,要求国民政府进口国外的优秀武器装备,从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两方面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使其具备应当承担起的国防能力。
这个改革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分五年十期为陆军编练出60个国防师。这60个师的理论编制为:师司令部一、步兵旅二、步兵团四、骑兵连一、炮兵营一、工兵营一、
通信兵营一、辎重兵营一,全师人员编制为11423人(野炮挽马师)或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这些部队称为调整师,它的特点是步兵连为9班混合制,班增编轻机枪;原来的团属迫击炮分属各营为排,增强战术单位火力;原来的营属小炮排集中成连,由团直辖,作为战防火力。在编制上,调整师的步兵、炮兵数目与日军的师团接近,师直属部队则较日军师团略小,全师人数相当于一个日军常备师团的75%—80%左右。而没有列入调整师的部队,则从中挑选出60个,按照1932年6月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进行整理,这60个师称为整理师。
国军德械师装备的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
蒋介石接受了塞克特的建议,并挑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为试点部队,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和改编。同时,国民政府与德国政府官方正式签订了多项军火购买合同,以国内特产的钨、锌、锡等战备物资作为购买“资金”,从德国进口装备。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国从德国进口到的、可用于装备步兵部队的轻武器计有1924年式毛瑟步枪一万支(含一亿发子弹)、ZB26轻机枪5000挺、M1932型毛瑟自动手枪(俗称盒子炮或驳壳枪)5000把(含500万发子弹),20门Pak35/36型37mm战防炮、迫击炮240门及其他若干单兵装备,这些装备悉数拨给了第一批入选为“调整师”的10支部队。
1935年3月,塞克特因病辞职,继任团长的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不仅继续推进塞克特的改革计划,还倡导国民政府自行发展军工业,以最终完成自给自足的目标。在法肯豪森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从德国兵工厂要到了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设计图纸,并根据图纸仿制出了著名的中正式步骑枪(又称二四式步骑枪)。国民政府仿制成功后即停止进口步枪,全部改为自产,将更多的资金用在其他武器的采购上。此后国民政府又成功仿制出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和82迫击炮等步兵武器。
法肯豪森
调整师的计划正式开始了。1935年3月1日,陈诚被任命为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具体的“调整”事宜。但要在100多个陆军师中挑选出10个师进行“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央军嫡系部队最好是全部入列,但又不能不兼顾那些杂牌部队。毕竟不能落人口实,不然今后还有什么杂牌部队会为中央军卖命呢?在这种想法下,每一期的调整师都会留出一个名额给杂牌军,以堵众军之口。同年7月,经过陈诚的“严格筛选”,第一批调整师应运而生。
第一批入选的师有第2师(师长黄杰)、第11师(师长黄维)、第14师(师长霍揆彰)、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57师(师长阮肇昌)、第67师(师长李树森)和第87师(王敬久),以上总计8个师。
在这8个师中,第11师、第14师、第67师属陈诚的土木系,第36师和第87师出自国民政府警卫军系统,第2师和第25师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这7个师都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而第57师则是孙传芳五省联军的余脉,因师长阮肇昌向陈诚“靠拢”而得以成为第一支入选的杂牌军。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不是规定每一批都有10个师吗?怎么第一批只有8个呢?事实上确实还有两支部队入选,其中之一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由于这支部队先于其余各部接受德国顾问训练改编,自然就成了第一批调整之列。但教导总队编制却和调整师的规定编制有所不同,它的理论编制是:总队部一、步兵团三、军士营一、骑兵队一、炮兵营一、工兵连一、
通信兵连一、辎重兵连一、自动车连一、卫生队一、特务连一、军官教育队一、军乐排一、修械所一,人员编制为13517人,装备山炮12门、75步兵炮20门、37战防炮20门、20小高炮20门、迫击炮42门、重机枪80挺、轻机枪278挺。
至于另外一支部队,显得有些“诡异”。这支部队的番号是第2师补充旅,是编在第2师序列之下的部队。为什么会让这个三团制的补充旅单列出来,并享受调整师的待遇呢?归根结底还是和这支部队的历史有关。第2师补充旅原称保定编编处第1补充旅,和王耀武的军政部补充第1旅一样都是在1933年长城抗战结束后,军政部有针对性编练出来的部队,在装备和人员构成上都是上上之选。可以说,这支部队的成立就是专门准备用在对日作战上的。而之所以挂靠在第2师之下,同样是出于保密的目的。陆军整理处原计划在“调整”第2师补充旅时将其扩建为符合调整师编制的师级单位,但因在武器的装备上出现缺口,以及该旅一直是在与红军作战中接受“调整”等诸多因素,直到抗战全面爆发为止都没能扩建成师。
阅读 1 ·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