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抒写少妇离别后的离愁别绪,令人伤感

花间词人多写一些“代人体”的闺怨词,有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感觉,但其实也寓有词人自己的心志。经过北宋诸家的发展,作为佐歌佑酒的词也逐渐扩大了内容,并且也与诗一样,成了抒情言志的载体。但“代人体”这种形式的创作并没有销声匿迹。辛弃疾这首《祝英台近》就是一首闺中怨别怀人之作。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抒写少妇离别后的离愁别绪,令人伤感

《祝英台近·晚春》

宋代: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抒写少妇离别后的离愁别绪,令人伤感

“宝钗分”,指的是男女分离。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桃叶渡”,晋朝王羲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并为之作《桃叶歌》。后因以桃叶渡指分别之所。“南浦”遂成了古诗词中“送别之地”的固定意象。这里词人只是用来指当时分别之地,柳丝如烟,笼罩着离人的别绪。分别之后,女子独居,“怕上层楼”,实则“想上层楼”,这种登高望远但却看不到归入,是最让人伤感的。辛弃疾这里写的是,女子怕登楼,是因为暮春的天气,“十日九风雨”,其实这也正契合她的心意。想望归人却望不见,那种心情充满了等待,等待其归来的喜悦、等待却不见归来的焦急,终至懊恼,真像那“十日九风雨”的天气。眼见落花满地,却无人打扫,而那不停啼叫的黄莺谁能够让它别叫了呢?“飞红”和“啼莺”,在这里都指向一个意思:春将尽。这三句的意思与花间词人孙光宪《菩萨蛮》“小庭花落无人扫,疏香满地东风老。春晚信沉沉, 天涯何处寻”有异曲同工之妙。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抒写少妇离别后的离愁别绪,令人伤感

下片词人将视角拉近,写到女子身前。女子看了看鬓边的落花,于是捡起了几朵,来占卜游子的归期。用花朵占卜,而且生怕只占卜一次会出错,因此“才簪又重数”,恐怕这只出现在辛弃疾这首词里。其实这暗示出女子的无聊与等待的苦闷。无聊地占卜,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这时仿佛听见了女子的梦话:春天来时是带着愁来的,现在春要归去了,可游子还未归,为什么春天不把愁也一同带走呢?同样是表达挽留春天,黄庭坚在《清平乐》中写道:“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辛弃疾这里设身从女子角度出发,是满怀“愁苦”的挽留,自与黄庭坚不同。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婉约词,抒写少妇离别后的离愁别绪,令人伤感

这一首词浑融一体,将女子的等待写得深刻而凄楚,闻之令人凄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pi.xcz.im/lishi/2018/1212/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