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这一首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英雄,是辛弃疾词中频繁出现的字眼。以英雄自许的辛弃疾,从不掩饰对英雄功业的崇拜与渴望。在辛弃疾笔下的历史英雄中,三国时期的孙权显得格外突出。公允来说,辛弃疾对孙权的推崇,固然出于英雄对英雄的仰慕,然而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东吴政权与南宋朝廷在处境上的某种相似之处。换言之,辛弃疾对孙权的颂扬与推崇,实则寄寓着他对南宋国运的优思与期望。这首以孙权史事开头的《永遇乐》词,便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的这一首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这一首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宋宁宗嘉泰四年,闲赋多年的辛弃疾因韩侂胄北伐重获起用,出任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负责京口防务。这首词就创作与辛弃疾戍守京口期间。年近暮年的辛弃疾,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位壮声英慨,名重一时的少年英雄了。“归正人”的身份与霸气狂放的性格,使他始终无法真正得到朝廷的信任与重用。很难想象,这位曾率五十精骑杀入敌营、生擒叛徒的少年英雄,如何在“君恩重,教且种芙蓉”的猜忌与防备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生;这支曾经挥就《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良策的巨笔,如何浸着血泪写下一首首沉郁激愤的曲子词。我们更难想象,当两鬓斑白的辛弃疾伫立在京口北固亭前,极目远眺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时,又该有多少心酸与优思涌上心头,多次历史风云、英雄功业浮现眼前。无论是北拒曹操、坐断东南的孙权,还是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刘裕,纵使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逃不过雨打风吹的命运,但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千秋功业至今仍令人神往。如今的南宋朝廷所缺少的,不正是这样的英雄锐气吗?如果说,这首词的上阙还只是借孙权、刘裕的事迹隐喻词人对南宋朝廷的希望;那么下阕则直接引用南朝宋文帝草率北伐,惨遭败绩的史实,对韩侂胄雄心勃勃的北伐计划提出劝诫和忠告。往事不堪回首,曾经战乱连连的“烽火扬州”,如今已是一派“神鸦社鼓”的平和景象,又有谁还会记得年近垂暮的抗金志士呢?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将词人归宋之后这数十载的苦闷一笔带过,却留下几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希翼。

辛弃疾的这一首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是一个英雄的垂暮,却有不甘终老的垂暮。即使对韩侂胄的北伐计划心存疑虑,但在朝廷的征召下,辛弃疾还是坚定地站了出来,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去完成自己生命中对于恢复中原的最后一次努力。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pi.xcz.im/lishi/2018/1212/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