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周邦彦自度曲,据宋代毛开《樵隐笔录》记载,“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兰陵王·柳》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开头似乎直接点出主题“柳”。白天,隋堤上成排的柳树在地上留下整齐的阴影。嫩绿的柳叶仿佛迷蒙的烟雾,又能从中辨认出丝丝柔条。这几年在这里见过多少词离别的场景,总是柳枝轻抚水面,柳絮漫天飞舞,仿佛也依依不舍,为人送行。看到这里我们便明白,作者要写的不是柳,而是送行。登上高楼眺望整个京城,整个汴京之中,有谁知道他客居的倦意?又有谁认识欣赏他呢。这条送行之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下柳条应该超过一千尺了吧。人间真是别离多啊!
第一阙写离别前,紧紧围绕柳,句句不离“别离”,由景而情,情景交融。由登临的辽阔空间反衬出自己渺小迷茫之感;由年去岁来的时间感突出别离的凄楚、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的痛苦;由千尺柔条将离别推到人类的普遍现象,由已及人,更添苍凉、悲悯之感,引发读者共鸣。
第二阙,词人将笔转向了送别之时的场景。一个“闲”字,当然不是指清闲,而是心绪烦乱无心再管其他事情,只好漫步以散心。信步走到旧日送人之所,碰巧看到一群人在凄清的音乐中倾尽千杯。残照中,别意更浓。梨花盛开,榆火相传,寒食已然逼近。时光匆匆流逝,朋友们都离开了,唯有我留在这里,任岁月凋残。小船像离弦的箭顺风而去,在渐暖的春水中,船夫撑着长篙,几篙过后已经远远渡过了几个驿亭,再回望,人各一方。
第三阙是故人离去后的情境。船行愈远,遗憾越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头无法排遣。四周渐渐安静下来,水面波纹回旋,码头上已空无一人,夕阳缓缓地下沉。词人不禁回想起往日携手在高台赏的那轮明月,在凌晨沾满露水的桥边听过的那支笛曲。独自一人,默默地回忆,往事好像梦一样缥缈,亦真亦幻,而那人却不在身边了,只能独自伤心落泪。
对这首词的赏析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词人借此表达自己离开京城的离愁别绪;二是为词人“客中送客”之作,抒发了送故人离去的不舍与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此说来自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个人较为认同“客中送客”之说。从“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可以看出词人送别友人后一直没有离开码头,直到斜阳一步步落下。词人对自己“京华倦客”的描述,也传达出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