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忧心国事的诗人,生活中任何一个物象都会触动他那跟多愁善感的神经,当诗人目送天上高飞的大雁时,有感于边患频繁,百姓受苦,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早雁》诗。
《早雁》
唐代: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鸿雁传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其时时迁徙,漂泊无定,故时常被寄托为思乡之念。不过,杜牧的这首诗,却托物言志,以雁之悲鸣四散,象征边疆百姓面对外敌入侵,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
首联以早雁遭到射击四散飞窜的常识,隐喻边疆百姓因异族入侵而背井离乡的史实。金河,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此处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暗指回鹘南侵的现实。“四散哀”则代指百姓之流离。“秋半”与“早雁”相对,以喻时令。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鹘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大肆掳掠,边关百姓惨遭蹂躏,痛苦不堪。诗人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颔联以百姓流离失所的状况,暗示统治者应知晓民间疾苦,长门,仙掌都是指长安的宫阙。月夜里,失群的孤雁从长安宫殿上飞过,暗淡的灯光中传来时断时续的悲鸣声,想必这样的惨状皇帝也不忍心看到吧。
颈联再次强调回鹘南侵掠地的残酷现实,那些回鹘的兵马,依然在北方肆虐,那些南下的百姓,又如何等到春天回乡呢?每年秋天,大雁南飞,以避北方之严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再重新回到故土,可惜那些边民家园沦丧,又如何能够像大雁依时回到家乡呢?
尾联则寄托着诗人的期望和祝福,面对有家无处归的痛苦现实,诗人劝慰他们安心在南方潇湘之地扎下根来,不要担心那些地方偏僻人少,因为那里的水土特别适合菰米、莓苔生长,大可不必为衣食所愁。通过这层层转折,一位对边地人民怀有深情厚谊的伟大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唐诗近体》:前半写雁之来,后半挽雁之去,立格用意,犹有老杜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