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描写少女形象的较多,往往是表现其美好风致,带着情爱意味。幼女成为表现对象,则开始于左思《娇女诗》。这首诗着力描写诗人两个女儿的天真童趣。
唐代诗人描写幼女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大多树都是抒发伤感之情,直接描述的较少。在少数的表现幼女纯真的诗歌中,施肩吾有一首《效古词》:“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好动贪玩,但更有童趣的是这首《幼女词》。
《幼女词》
唐代: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第一句直接说明年龄,以”幼女“和”才六岁“突出其年龄之小,点破主题。第二句顺承下来,因为年幼故而不懂事,不明白”巧“、”拙“这些抽象概念的含义,更不懂得二者的区别。”巧“还暗关”乞巧“,点明时间的七夕。而幼女不懂什么是巧,自然更不明白什么是”乞巧“,这就为了下文的”拙“埋下了伏笔。
三、四句写幼女学人拜月。唐代有七夕拜新月的习俗。如李端《拜新月》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拜新月,就是趁着月光穿针乞巧,如崔颢《七夕宴悬圃》”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
这里写幼女临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以”乞巧“,虽然没有具体的描写情状,但我们可以设想其民间热闹场景,而幼女有样学样,不难想象其郑重其事。但她毕竟”才六岁“,越是郑重,越显得憨态可掬;”学人“二字也传达出一种揶揄的语义。拜月的形式是成年的,却掩盖不住小女孩的幼稚、天真。她的动作是庄重的,实际却不明就里,纯属模仿,幽默滑稽效果即由此产生。联系上文的”未知巧与拙“,其实是弄巧成拙,一个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由此活现于读者的面前。
这首诗删繁就简,就拿一件事写来,语言朴素直白,幼女之稚态童心跃然纸上,显出作者高超的白描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