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月到中秋分为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如镜,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清辉泻地,桂花香气浮动,令人陶醉,它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迸发出万千诗情,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以说多如牛毛。这首七言绝句即为其中的名篇之一,原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作者在中秋之夜为思念故友杜郎中所作,诗中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自己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首句写在庭院中赏月的景色,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银白如雪,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白”二字从视觉入手写月色之美,给人清澄、空明之感,让不由得沉浸在清静悠远的意境中。“树栖鸦”则是从听觉入手,因为即使月光清澈也很难看到黑色的乌鸦,想必是白天的时候庭院中是叽叽喳喳的叫声一片。而此时雅雀都安息下来,偶尔从布满银光的树丛中发出一些微响,诗人联想到树上有雅雀栖息。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借助感觉写月景。月夜渐深,凉气袭人,阵阵桂香扑鼻,伸手探桂,秋露不知何时已经把桂花打湿了。秋露降临本来就无声,而作者在这里用“无声”二字并非多此一举,因为如此寂静之夜,应该连露珠的降临都听得到,只因我陶醉于这月色美景之中,而没有察觉罢了,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这圆月高照,万籁俱寂,寒气凝露之夜,作者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里笔锋一转,从微观转为宏观,把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推向大众,有“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之意,在这秋高月明之夜,像我一样思念亲友的人应该不少吧!孤寂之感稍逝,那么万千离人之中,谁的“相思”最为深长呢?诗人猛然一提,将情感推向高潮。作这首诗是为了向好友表达思念之情,所以很明显诗人是为了说自己的“秋思”最真挚,采用疑问远比直接表达更加意味悠长,回味无穷。
这首诗写月景,层次井然,有动有静,虚实结合;写思念之情,从具体到抽象,思绪缓缓酝开,情感层层推进,情景交融,含蓄委婉,为后人广为传诵。
以诗会友,以词交心,分享中国诗词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就点赞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