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商人常年累月出外经商,致使他们的妻子常年独守空房,便生出许多怨望来。此类闺怨诗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李益这首《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的闺怨诗。《江南曲》原是乐府民歌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因为是民歌体,所以李益有意用民间的口语写作。
《江南曲》
唐代: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瞿塘是长久三峡之一,在今天的四川巫山、奉节两县之间,为三峡之最危险的地方。往来人少,不能确定日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离”,所以这位嫁给“瞿塘贾”的少妇,总是被夫君延误约期。前两句如同口语,平平道来,朴实无华。后两句的语言还是平易的,依然朴实无华,而内容却突起波澜,突发奇想,忽出奇语。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很有规律,称为“潮信”。“弄潮儿“是指乘潮涨于潮头表演泅水的青年。诗中的女主人公由于丈夫失信而联想到潮水有信,再联想到弄潮之人会随着潮水如期而至。于是,她感叹早知道潮水有信,后悔没有嫁给弄潮儿。其实,这位诗中的少妇并不是真的后悔嫁给”瞿塘贾“,更不是想要嫁给弄潮儿。之所以突发奇想,是因为丈夫”朝朝误妾期“。少妇日日盼望丈夫回来,而丈夫却迟迟不归。思之深,恨之切。思念到了极点,则不免由爱生怨,由怨生悔,便忽发天真的想法,一吐胸中的怨气。这种天真语,虽然奇特,但并不违反生活中的情感逻辑。清朝贺裳称李益此诗和张先《一丛花令》末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都是”无理而妙“,即认为诗不可执一而论。李益这首诗喻巧而怨深,虽不可以理求,但自是妙语。
诗中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爱夫思念丈夫的感情是热切的,但感情的深切交织着失望,最后的悔恨却又是强烈的爱心反射。作者把青春少妇爱又不能,恨又不能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语言浅白清新。描摹少妇口吻,不露半点斧凿痕迹,可谓尽得南朝乐府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