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上元二年的一个秋天,杜甫在成都郊外的一个茅屋被大风吹破,大雨又接踵而至。由于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诗人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全天下的普通百姓因战乱而饱受磨难,彻夜难眠,写下这一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辛苦盖造的一间茅屋,好不容易告别了天为被,地为床的日子,本想安享几日宁静。不料,八月秋风怒吼,这间茅屋却经受不住风雨的侵袭,被大风吹破,诗人近乎绝望的依仗屋前,无助地低吟。他说茅草洒落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如果不是高挂在树梢,还有弄下来的可能;如果不是飘到池塘里,也还有收回来的希望。可昂首枝高,俯身潭低,诗人沉默了。
略微回转一下年迈的身体,心想收拾收拾路边散落的也好啊!可回首处,却看见南村的一群小孩正抱着“我”的茅草飞奔而去。他们是“欺负我老无力”啊!居然当着我的面做盗贼。本想大声呵斥,可却“唇焦口燥呼不得”,连最无力的“抵抗”也无法实现!老人拄着拐杖,回到已经破坏的屋中,独自叹息。
茅屋已破,若风渐渐停止,大雨不至也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等诗人回过神来,狂风骤停,云色墨黑,凄冷的感觉早已袭上身来。回身拉扯一下棉被,诗人再次绝望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新棉被是又松又软的,可眼下这布,因为时日太久,早已冷硬得如同冰冻的铁块了,还有几处因孩子睡相不好而破成了大大小小的洞。夜间,雨脚如麻,“长夜沾湿”,“我”将何以入睡呢?
最后,诗人由个人的艰苦环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深沉的感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这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描写了他个人的痛苦,而且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愿以一己之身,承担天下所有苦难,为天下寒士而哀叹失眠,大声疾呼,杜甫的伟大,就在这里。“诗圣”之称,亦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