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早梅为题的诗作,在唐代颇为流行,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元稹等都写过同题诗作。元稹有一首《赋得春雪映早梅》,说明“早梅”或“春雪映早梅”很有可能是当时文人聚会行酒的规定题目之一。不过张谓这首《早梅》,在唐代诸多“早梅诗”中堪称精品。
《早梅》
唐代: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起题就点名题目,且显高致。“一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颗充满生命力的树,说“一树寒梅”就仿佛把那颗开出众多梅花的树带到了眼前,这正是“一树”的妙用。接下来写花枝的莹润洁白,修长秀丽仿佛条状白玉一般,这一比喻显示出寒梅高洁的美。
下句写寒梅的周围环境。“迥临村路”的“迥”颇秒,愈发凸显了这颗树的生机,还使得诗景顿生摇曳。怎么理解这个“迥”呢?一种想象是:从诗人的角度看去,村路在梅树一旁向前蜿蜒伸展,这个“迥”字传达出这样的讯息,即诗人的目光是依着梅花、村、路、梅花的顺序,有一个远近交替的变换。视野之中,还有梅树旁的小桥和流溪。另一种可能是:梅树树枝干拗曲,底端背向村路,而上端又回向村路,所以“迥临”。无论怎么样想象,都能体会出这颗梅树给这安静祥和的乡村所带来的别样的景致和精神。
这到这里,诗人忍不住要把见到这颗早梅的惊喜渲染一下,因此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已明知是早梅,却偏说“不知”,也显示出诗人乍看到此梅的惊讶,恍惚中还以为是经冬未消之雪,细想之下,才明白是“近水先发”的缘故。由惊到疑,再到恍惚,没有写出来却可以想象的是诗人会心的微笑。
纵论全诗,有高致,有精巧,有理趣,古能在诸多《早梅》诗中脱颖而出,长久被人吟诵。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