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凉州词二首》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大漠特有的景象,唐朝的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境内,并没有黄河流过。但是唐朝诗歌中的凉州泛指西北,黄河流经兰州,也可以入凉州词中。远远望去,黄河北流,流向天边,和远处地平线上的白云似乎连成了一片,这是在辽阔空旷的大漠中远眺时的视线错觉,给人一种身临其地的感觉。
“一片孤城万仞山”是说黄河绕经过的一片孤城,坐落在万仞高的群山中,显得分外险峻和孤零。这里的孤城和群山到底在什么地方,研究者多有争论。这里的孤城应该是守卫边境的城堡,否则它应该在人烟较密集的地方,就不是一片孤城了。这一句用“一片”来形容“孤城”,造成一种浓郁的忧伤情绪。这种情绪从何而来呢?当然是驻守在孤城里的将士们,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怎么可能离开那些忠勇卫国的军人呢?这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盛唐诗意的典范。
盛唐诗之所以为盛唐诗,其原因正在这后两句的结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守关的将士,十分清楚戍边就是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心中虽然有厌恨,但不极端。他们只是自解道:“听着羌笛又何须怨恨它奏起《折杨柳》之曲,从而引起我们的思乡之情呢?就连那春风都不会度过玉门关呀!言下之意是情况虽然艰苦,但戍守边关是我们的责任。
前两句用线笔勾勒出边关的壮阔之景和孤零之状。在末两句中,有一种悲壮的情感,这一群平凡的将士们,当他们意识到肩上的重任时,个人境遇的恶劣便置之度外了。这种悲而不伤,婉而能壮的风格,正是盛唐人宽阔不羁的心灵气象的体现。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