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的好友陈襄奉旨移守南都,苏轼追送朋友到达临平,白天目送好友远去,夜里对灯难眠,愁思难了,故写下这首《南乡子》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南乡子·送述古》
宋代: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上片写追送朋友途中所看到的景色,以“回首乱山横”开头,从远景描写山色,重点突出一个乱字-----平临山景色秀丽温婉,但在词人眼里却好像乱石一般,只恨它阻挡了自己送别朋友的目光。相由心生,并不是山石乱,而是人心乱了。用一字形容词将情景相容,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力,想遥望友人而不得的不舍之情也尽在此中了。随后,视线由远而近,山中不见人烟,使得别离时的孤单感更重。词人此时就像山中古塔一般,独自耸立,思绪乱飞。
下片着重写词人归来时的依依不舍的心境。追送故人,二人一起走过了漫漫长路,却是一人归来,途中只剩下晚风相伴,如何不清静愁人?归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作者却因为秋寒瑟瑟,以及别离之不舍而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处”再一次暗示了时间之“晚”。灯是残灯,灯火也闪烁不定,衬托了作者心中的遗憾和叹息之情。在床头能观察这些枝节细致入微,可见心中已经被愁绪填满,无暇思考。等到秋雨晴时,词人的眼泪仍然停不下来,可见这愁情之深,两人的友情之深。
这首词在叙述上多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词人着力描写的意象无一不在营造凄冷的氛围。写景上则采用由远而近,由外物到自己身上的顺序铺叙展开。上片由山到城,再延伸到孤独的自己。下片写景物,写灯火,最后写自己难以抑制的泪水。此种写法,条理清晰明朗,直透心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