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认为“诗词一体”“词为诗之苗裔”,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苏轼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专写男女艳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将个人际遇,人生感慨等题材入词,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豪放派词人之先河。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虽然有不少的豪迈奔放之作,但也有很多词的风格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
《贺新郎·夏景》
宋代: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贺新郎》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志。据沈雄《古今词话》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曾在西湖宴会。群妓毕集,而秀兰迟到,一府僚为此发怒。东坡即席写《贺新郎》为秀兰解围。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点明时间和环境,雏燕飞进雕梁画栋,屋内却空无一人,院落里梧桐树阴凉,正是午后时分,佳人新出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词人没有正面描写佳人容貌,反而将重点放在了佳人的手及手中的团扇上。汉代班婕妤作《团扇歌》云“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团扇在古代文人笔下,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而在这首词中,洁白的团扇还暗中象征着佳人孤高傲洁之秉性。
下文接“渐困倚、孤眠清熟”一“渐”一“孤”,契合了上文所营造的寂静冷清之氛围:浴后独坐乘凉,不知不觉竟然孤单入眠,足见佳人内心之落落寡欢,寂寞无聊。帘外似乎有人推门而入,惊醒了好梦,佳人误认为有人进门,内心乍起风波,惊喜不已,然而侧耳倾听,却发现原来是风吹动竹子发出的声音,她仍然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便愈发感到失落寂寞。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有人来。”词人化用了这种清幽意境,以“枉教人”“又却是”两个转折连用,将佳人起伏心情刻画得细微有致,入木三分,更突显全词惆怅惘然、落寞孤寂之感。
下阕转而写院中的石榴花。半开的石榴花如同红巾叠簇,等到那桃李杏花尽数谢去,它才会独吐幽艳,独立于群芳之外,实际上也是以石榴花比美人,褒扬其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孤高傲世。“秾艳一枝细看取”写出了石榴花明丽艳泽的外貌,如此热烈美艳的花,唯有细细欣赏才能体味得出它那与众不同的美傲。“芳心千重似束”用碧绝妙,一方面写石榴花重重叠叠的花瓣,一方面写佳人心事千重万叠,与“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有异曲同工之妙。下接“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三句,由花及人,花儿只怕那秋风无情,吹落花满地,只余绿肥红瘦,佳人却担心有朝一日容颜迟暮,无人怜惜。他日赏花人归来,看到满地残花,美人迟暮,如何畅怀对饮两相欢呢?只有佳人和残花,惺惺相惜,泪珠与花瓣双双落下。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屈身附言,取媚求进,因而或遭到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屡遭贬谪,仕途不顺,词中以石榴花托佳人,赋予两者孤芳高洁,自伤自怜而又独立于世的情感,很可能也是以此自比,表达自己绝不随波逐流,与朝中官僚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