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的一首词,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描写了弹筝歌妓的精湛技艺,刻画其内心深处的哀怨,表现了她丰富而美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秀外慧中的美好歌女形象,全词清新雅淡,情感真挚婉转。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宋代: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晏几道的一首词,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阙起于一曲《湘江曲》,筝声哀怨,声声入耳,仿佛湘江绿水尽收眼底。“写尽”二字,可见筝曲之妙,技艺之高。一方面以流水喻筝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绿波。通感的运用,不仅使得湘水绿波荡漾的画面浮于眼前,更显得筝声悠扬以及歌姬演奏精湛。另一方面,借典传情,以湘江为题的乐曲,多涉及湘妃的故事。湘妃正是泪染斑竹,怀抱“幽恨”的怨女形象。歌姬把心中哀怨通过“湘水之神”这一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颇为凄哀,扣人心弦。谈及乐声,轻抚琴弦,幽幽愁思,跃于弦间,流于心间。一“细”字,写出难以言表的细微感情变化;此间“幽恨”,既是曲中哀思的体现,也糅杂了歌姬对身世的幽怨,二者相揉,颇有“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的韵味,声情并茂,哀婉动人。

晏几道的一首词,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阕着力写人,刻画细腻,入木三分。面对筵席宾客满座,歌姬眼如秋水明眸慢转。“以秋水”代目,双眸灵动,清澈如水、聪慧灵巧溢于言表。一字“慢”,从容专注不言而喻。“玉柱斜飞雁”转而将目光由歌姬转向乐器。上阙写筝弦,下阕写筝柱。一弦一柱,十三根玉柱在筝面上斜着排列整齐,宛若高飞的鸿雁。弹至动情处,弹者双目低垂,楚楚可怜,心中波澜起伏、愁绪万千;乐声凄婉,声声断肠,不忍卒听。“断肠”与上阙“幽恨”遥相呼应,将全词感情推向高潮。弹者多情,因湘江的传说而自怜自哀。“眉黛低”以外在神态传内在深情,千头万绪,起于心头,聚于眉头;言虽已尽,然其意深远,回响无穷。

晏几道的一首词,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代词学家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赞道:“按,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api.xcz.im/lishi/2018/1212/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