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叉是唐代诗史一位个性卓异得到诗人,他身材壮伟,臂力超人。早年居于魏地,出入市井中,任气行侠,杀人后逃亡,遇赦方出,流寓于齐鲁之间。这种生活背景,赋予他粗暴不羁的气质。他曾至韩愈家,适逢托韩愈写墓志铭的人送来润笔之资黄金数斤,刘叉与韩愈谈论之间一言不合,拿起金子就走,说:“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这一走又回到齐鲁。韩愈也不以为然,此后两人还有诗互相唱和。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揣摩到刘叉的风神之万一。
《偶书》
唐代: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首诗同样具有粗狂的特色,日出扶桑,传说东海有扶桑木,为日出之处。这句是在讲,每天日出之后,就是人家纷纭万事发生之时。这些事情有大有小,在刘叉那豪壮的心胸看来,不过都是些细如毛发的事情。但就在这些事情中,有很多不平之事,这就是刘叉所难以容忍的。他自称“野夫”,仿佛又让人看到他当年出入市井行侠之时的风采,当他看到不平之事,就气愤填膺,但胸中那柄万古留传的宝刀,却日渐磨损了。此句意思是自己拔刀相助之心虽然犹在,但是形格势禁,难以伸出援手,由此愈增加其愤慨。
封建时代的老百姓处在封建政权和豪强权贵们的经济剥削之下,有冤无处伸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刘叉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兼之刚烈个性,早年时做过不少行侠仗义之事,但年岁渐长,他逐渐发现以个人的力量与整个封建势力相对抗,是一种不对等的局面。虽然他早年行侠的钢刀早已不用,胸中的这把刀仍然深藏心中,但身旁众多不平之事,限于种种条件,他都无法施以援手。这种抑郁之情愈积愈深,终于迸发出了这首奇特的述怀诗。诗的语言和感情都极为粗犷,是唐诗中少见的本色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