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蝉》是他的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俗话说诗是人的心声,虞世南的这首五言绝句描绘出了一幅高标逸韵,立志高远的人生志气图,这首诗托物言志,写的是蝉,实际是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高尚的品格。在古代咏蝉的诗中,这一首是比较早的,常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居高饮清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用比兴的手法。来暗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品格,身居高位却清廉刚正。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清逸响远。疏桐是指枝干高挺的梧桐树,蝉居于高处,居高鸣叫自然就显得声音大传的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一句是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面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争议。蝉的鸣叫声音远播,人民往往以为是借着风势而已。但作者却一凡常态,说出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借助外力的渲染,自然就能声名远播。
历代咏蝉的诗有很多,但因为作者各自的人生态度和处境的不同,造成了艺术造诣也各不相同,诗的意境也就大不一样了,清施补华《岘佣说诗》里这样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这三首诗是都是咏蝉名篇,但由于诗人的处境和气质的不同,虽然都是比兴寄托,但意境却大不相同,虞世南写的是自己的身世和人生的体验,自然格调清雅,高度自信。
清人李鍈评价这首诗说:咏物诗固须确切此物,尤贵遗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处,方得诗人风旨。此诗三、四品地甚高,隐然自写怀抱。
(原创文章,禁止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