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 唐代诗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是他的代表作。
《代悲白头翁 》
唐代: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开头十二句,写女人的容颜易老,洛阳城东的桃李飞花,在天空盘旋飞舞,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容颜如花的洛阳女子,看到落花发出了幽幽的叹息,她又为什么叹息呢?眼里的花落枯萎,变了颜色,等到明年花开的时候,自己又会在哪里呢?人生呀人生,高大的松柏片刻之间就化作了柴薪,沧海桑田,有经历了几多变幻?繁华的洛阳城,多少古人的活剧就在这里上演,但现在那些人都在哪里?只剩下今天的人在这里,对着落花独自伤神。
后面十四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是转折,由美女转为老翁,叙述视角的转变,并不代表情感的转换。诗的感叹仍然是容易易老,世事无常。这位老翁怎可怜,他也是昔日的没少年。他和公主王孙们交游,饮宴歌舞于落花之前。这位白头翁,年轻时是富贵公子,出入于光禄池台,将军楼阁。这两句概括的写其与权贵交游之壮。但昔日的显贵,并不能换来人们对他的真正关心。有朝一日他卧病在床,从前的那些朋友都绝迹不见了。不久之后,白发就已经爬满了他的两鬓和额头。此时再看古来歌舞繁华之地,只剩下暮色沉沉之中,鸟雀们在悲伤的哀鸣。
这首诗分别从洛阳女子和白头翁两个视角来进行自述性抒情。对于老翁而言,他经历过繁盛和衰败两个人生阶段,其人生智慧凝结在他的自身遭遇之中,而这位洛阳女子,年间虽轻,但触景生情,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所预感。这种结构方式,具有乐府的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特点,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消极的色彩。刘希夷这首诗一出,就被传为名篇,这与它内在情感动人和外在形式之美丽是分不开的。
但刘希夷因这首诗成名,也因为这首诗遇害,写完这首诗一年后,刘希夷便被奸人所害,据《南部新书》记载,害死刘希夷的就是他的舅舅,也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诗人宋之问。宋之问很喜欢这首诗,像外甥索求不得后,怀恨在心,命人用土袋将刘希夷压死。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诗而死,实在令人惋惜。
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